在电子制造产业链中,PCB(印制电路板)和PCBA(组装后的电路板)是承载电路功能的核心模块。一旦出现制造缺陷,不仅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,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系统性故障,造成巨大的质量与售后风险。制造缺陷类问题,是PCB/PCBA失效分析中最常见也最具挑战性的类别之一。本文将从工程实务角度,针对用户最为关注的几个具体失效类型,进行全面分析与解答,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制造质量。
一、润湿不良分析:焊点虚焊的隐形杀手
润湿不良,是PCBA焊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失效表现,主要指焊料未能充分铺展至焊盘或引脚表面,形成不牢固的焊点。
常见成因:
- 焊盘氧化:铜表面因受潮、氧化膜覆盖,导致焊料无法良好附着。
- 助焊剂失效:助焊剂活性不足,无法有效去除焊盘与引脚的表面污染。
- 回流温度不足:焊接工艺曲线控制不当,熔融时间太短。
- 焊膏印刷偏移或漏印:导致焊料覆盖面积不足,影响润湿。
检测与分析:润湿不良可通过X-Ray、3D AOI或截面分析来确认焊点外形及内部空洞,尤其是BGA封装元件更易被忽视。
改善建议:优化PCB存储与清洗流程、调整回流焊曲线、选用适配助焊剂与焊膏组合,是减少润湿不良的有效方法。
二、爆板故障原因:热应力下的材料“崩溃”
所谓“爆板”,是指PCB在经过波峰焊、回流焊或功能测试时发生层间分离、裂纹或炸裂现象。
成因剖析:
- 板材吸湿:PCB含水率过高,在高温作用下迅速汽化膨胀,产生爆裂。
- 层压质量不良:PP树脂未充分固化,造成层间附着力差。
- 钻孔残胶:孔内残胶在加热后挥发,压迫内层造成破裂。
- 过热操作:回流温度曲线设置过高或升温速率太快。
失效分析方法:可通过剥层测试、CT扫描或截面研磨等方式观察内部裂痕、分层位置。
防范措施:优化干燥烘烤工艺(如使用125℃/8h预烘)、选用高TG(玻璃转化温度)基材、控制叠层压力和树脂流动均可有效防止爆板。
三、分层与起泡问题:材料界面不兼容的典型表现
分层与起泡是PCB制造过程中较为隐蔽的缺陷,通常出现在热应力加载后的可靠性测试中。
分层原因:
- 层压工艺不良:压力不足或加压时间不够,导致界面附着力不足。
- 杂质污染:异物夹杂在铜箔与绝缘层之间,形成脱层隐患。
- 存储不当:高湿环境易引起基材吸湿,降低胶合力。
起泡根因:多因助焊剂残留、化学药液渗入、油墨未完全固化等,在高温下释放气体引起局部膨胀。
检测技术:热循环测试结合X光与超声波扫描,可有效发现内层分层与界面起泡。
预防对策:强化板材检验、提高层压洁净度、优化热风整平或无铅喷锡工艺,是常用控制手段。
四、PCBA焊接失效检测:贯穿整个装配流程的隐患排查
焊接缺陷是PCBA失效的重灾区,既可能是焊接工艺问题,也可能源自上游PCB与元器件的不匹配。
常见焊接失效类型:
- 冷焊:焊点表面呈现颗粒感或哑光,结合力差。
- 焊球偏移/桥连:贴片元件焊点偏位,导致短路或开路。
- 虚焊:焊点外观正常,但内部无有效金属连接。
分析手段:推荐使用ICT电测结合X-Ray和显微切片,以排查内在结构异常。
管控建议:从焊膏印刷、贴片位置精度、炉温曲线三个环节入手,结合首件确认与抽样切片,确保焊接质量的稳定性。
五、PCB过孔堵塞与铜箔脱落:微观细节决定电气可靠性
过孔堵塞指的是通孔内残留杂质或阻焊材料过度堆积,导致导通不良;而铜箔脱落则直接破坏导线结构,严重影响信号完整性。
过孔堵塞原因:
- 阻焊油墨塞孔控制不当。
- 金属化孔内有气泡或杂质未清除。
- 化学镀铜或电镀工艺失控,孔壁粗糙。
铜箔脱落机理:主要由热应力集中、粘接层劣化或腐蚀作用引起,尤其在高温或多次热循环后更易发生。
检测与防治:利用外观检查、显微切片及孔径电阻检测技术判断过孔通断情况,配合合适的板材与合理的除胶处理方式,能显著降低铜箔脱落概率。
结语:制造缺陷失效分析是品质保障的“最后防线”
PCB与PCBA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类型繁多、机制复杂,往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才显现,导致售后成本居高不下。唯有建立完善的失效分析体系,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与工程能力,才能快速识别问题根因并闭环改进。
从润湿不良、爆板、分层起泡,到焊接失效、过孔堵塞、铜箔脱落,这些常见问题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原材料、工艺流程、环境控制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问题。只有实现横向协同(设计—制造—品质)与纵向闭环(失效—分析—改善—验证),才能在激烈的电子制造竞争中,打造出具备高可靠性与低失效率的电子产品。
制造缺陷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系统指标。每一次的失效分析,不只是问题的终点,而是质量提升的起点。